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提醒您做好健康调节和健康防护。 1、 做好健康监测,积极接种疫苗注意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尤其是有旅行史的朋友更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腹泻等症状,及时佩戴医用口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等情况,便于及时排查。主动向单位报告你的发病情况及旅行史、接触史,不要带病上班。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免疫长城。 2、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聚集随时注意个人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注意咳嗽礼仪、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实施分餐制等健康行为。 3、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早睡早起。中午小憩可以减少白天的困倦。 4、 适度运动运动不在于计划有多好,而在于持之以恒,重点是养成习惯。尽量选择家中或室外空旷的地方…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感染艾滋病会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需要终身规律服药,精神压力增大。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全世界仍无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英文主题为“Globalsolidarity,sharedresponsibility”),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
一、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二、吸烟可以导致心脏损伤,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每天只抽一支烟也会使男性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三、吸烟可以导致脑血管和颈部动脉损害,增加中风的风险;吸烟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四、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五、二手烟可迅速损伤心脑血管,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可导致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5%-30%,导致中风的风险增加20%-30%。六、短暂暴露于二手烟也能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七、无烟环境可以有效保护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八、戒烟可迅速降低发生心脏病的风险;戒烟5-15年,中风发病风险降低至非吸烟者。九、与持续吸烟者相比…
2020年11月18日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善慢阻肺生活,无论何人与何地”,旨在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预防慢阻肺。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二、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还会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三、慢阻肺常见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肺癌、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应该及早发现慢阻肺合并症并给予适当治疗。四、慢阻肺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五、40岁及以上人群伴有慢阻肺主要症状、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1、年龄≥40岁2、超重与肥胖3、高血压4、血脂异常5、静坐生活方式6、糖尿病家族史7、妊娠糖尿病史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二、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糖…
我国每年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1、 肺癌风险:二手烟含40多种致癌物质,增加患肺癌等疾病风险。2、 胎儿生长发育:尼古丁对胎儿生长的子宫内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胎儿细胞的增殖,导致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生长迟缓甚至畸形。3、 儿童哮喘:长期吸二手烟的儿童导致已患哮喘加重,未患哮喘的儿童患病几率增大。儿童各器官系统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危害。4、 影响听力:定期吸入二手烟的人,听力受极大影响,儿童容易患中耳炎,甚至感官神经性听力丧失。5、 心脏疾病:二手烟的一氧化碳使血液氧气含量减少,损伤心脑血管,导致心脏病。6、 易患白血病:据统计,60%以上患白血病的儿童存在长期吸入二手烟情况,二手烟在成年人与儿童患白血病的致病因素中占重要位置。7、 降低女性受孕率:女性长期置身二手烟环境,体内…
流感疫苗在整个流感流行季都可以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根据我国2015版和最新2020版《药典》的规定,对“鸡蛋过敏”不再是流感疫苗的接种禁忌,但对疫苗中所含成分(如辅料、甲醛、裂解剂等)过敏者不能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前出现发、咳嗽等轻中度症状、待病情痊愈后再接种;接种前告知医生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疫苗、药物;遵守接种流程,留观30分钟;疫苗接种后,个别接种者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都是自限性的,不用过于担心。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大家抵抗流感最强有力的武器,是一剂最好的“社会疫苗”。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要做到:勤洗手,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要触摸眼睛、鼻或口;学校、家、办公场所勤开窗通风;合理饮食、作息…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 89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2020年9月29日是第21个世界心脏日,主题为“用心爱心”,希望公众能够深刻认识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心关爱心脏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外乎两种,一种我们称为遗传,这个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延缓它发病的时间。另一个是环境因素,这个是很广泛的,既包括了污染、微生物、细菌病毒,也包括了膳食、运动、休息、心理等。其中,膳食因素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今天来聊聊。从1992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就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说明维护、维持、保持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也可以叫基本要素,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里提出的四点非常重要,如果要人为地给它加一条,应该是适当的睡眠。睡眠质量好,对保证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提到第一条合理膳食,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吃?以及如何吃得更健康?首先我们来了解下食物的种类。我们人为地把它划分为五大类,为什么要划分五大类食物呢?是因为每类食物提供的营养不一样。第一类是谷…
日常生活中,面对琳琅满目的烹调油和各种富含脂肪的食物,我们是不是常常不知该如何选择?有人说饱和脂肪酸不好,那我是不是就一口都不能吃了?有人又说不饱和脂肪酸好,那我是不是就能放心大胆地敞开吃了?也许我们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应保持平衡,摄入的脂肪总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30%。更强调饱和脂肪的摄入应少于总能量的10%,并建议使脂肪的摄入从饱和脂肪转向不饱和脂肪。那么,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是什么?生活中应如何辨别和选择呢?01什么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动植物脂肪主要以甘油三酯为其基本结构,而甘油三酯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根据脂肪酸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动物性食物的脂肪含量因种类、食物…
(一)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摄入过多会影响健康。 (二)植物油和动物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三)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四)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均可减少用油量。(五)家庭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六)高温烹调油、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要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克。(七)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的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等。(八)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九)减少在外就餐频次,合理点餐,避免浪费。(十)从小培养清淡…